header頁首-選單背景圖

:::
:::

校長室

李恆霖 校長

李恆霖 校長

學歷:台北市立高工(大安高工前身)

          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

          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結業

           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畢業

           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博士班

經歷   國立恆春工商  校長八年   93.08~101.7

           國立龍潭高中  校長四年 101.8~105.07

           國立新竹高工  校長六年 105.08~111.01.31

 

教育理念

  1. 以『尊重多元、民主參予』為理念強化校園倫理。
  2. 要以『有教無類、適性揚才』為宗旨落實全人教育。
  3. 以『學生為中心,教學為優先』為原則發展學校特色。
  4. 以『人文關懷、教育大愛』為信念熱誠服務師生。
  5. 以『多元智能、終身學習』為目標培育學生多元能力。
  6. 培養恢宏器識,具國際觀、世界觀胸懷。

學校經營理念與策略

  1. 建立學習型學校,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氣氛。
  2. 維護教師的專業自主權,學生的學習權及家長的選擇權。
  3. 以誠懇的溝通、決策的參與,專業的領導來凝聚共識,發展學校願景。
  4. 要以「落實全面品質管理」為策略追求學校最大綜效。
  5. 與相關企業建立策略聯盟及產學合作關係,以發展學校特色。
  6. 統整家長會、校友會及文教基金會社區資源來協助學校發展。
  7. 落實生活教育塑造優良校風,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,吸引優秀學生就讀。

已出版著作:

1. 國民中學補習學校「現代家庭」教科書上下冊。(教育部主編。87年10月初版)
2. 中央日報青少年每週教育專欄。(88年11月至89年2月)
3. 「生命教育-人生路上」。(學生輔導雙月刊76期,民90。)
4. 「輔導與管教-教師的難為及應為」。(學生輔導雙月刊93期,民93。)
5. 「打開教學新視窗」。幼獅文化,民88。
6. 「生命的篇章」。幼獅文化,民89。
7. 「國民中學教育情境革新規劃—校園櫥窗及布告欄之探討」。(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,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,民89。)
8. 「單親家庭學生的輔導」。(學校輔導團隊工作,五南圖書,民93。)
9. 「老師,您可以做得更好」。幼獅文化,2010。
10. 「給學生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—教師的信念和承諾」。(中等教育季刊,61卷,1期。2010。)

學位論文:

1. 「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-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之研究」(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,民91。)
2. 「學校行政執行力之研究—以新北市國民中學執行校園正向管教政策為例」。(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,民101。)

教育的省思與期許:

走過長年的學校教學與行政經驗,觀察周邊、反思自己,確信學校校長的教育理念和經營模式深刻影響著親師生的價值觀、組織氣氛和發展方向,其重要性不可輕忽。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,教育著重使受教者能有良善的教育感受和學習動機。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利獲得良好的師資和公平的學習機會;每一位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展現專業效能,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和健康、適性發展。

社會變遷,家庭結構和家庭教育功能改變了,身為教師,除了教育與輔導專業外,都必須對人性和現實生活的樣貌多所瞭解,才能同理學生不同的處境和需求,適時提供學生最貼切的協助與引導,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安全、有自信、有能力、有夢想,以及向上和向善的學習動能,展翅邁向自己美麗的人生。

「教師」的形象必須是真正正派、品德行為高尚、值得大家尊敬。每一位家長和學生都希望孩子或自己能遇到好老師,受到最好的照顧和指導。在此新世代,科技、經濟、政治、社會價值、家庭倫理和品格道德都已產生極大變化,家長和學生對於學校老師的期許及要求也與過往有很大差異,老師需要履行更多元、廣泛的職責,也要面對更多變革和複雜問題的新挑戰。因此,現代的老師們,必須能掌握時代趨勢,自我期許、專業精進、遵守專業倫理和承諾、包容學生個別差異,活化教學與輔導、引導學生適性發展,用心、用力與用情,讓自己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師長。

個人獲獎紀錄:

1. 獲89年度執行「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」有功人員表揚。
2. 獲94年度教育部「校長領導卓越獎」。
3. 獲94及99學年度教育部「全國技藝教育績優人員」表揚。
4. 獲新北市99學年度「國中技藝教育績優人員」表揚。
5. 獲新北市98學年度友善校園高國中組傑出輔導人員獎。
6. 獲教育部103學年度師鐸獎
獲Innoschool2001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校園環境美化組優等。
1. 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人人都可擁有廣闊發展的藍天。
2. 友善尊重的校園環境、教師和行政的專業教學與服務,是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及健康、適性發展的重要條件。
回頂端
其他相關記載